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其他法定信息>公告公示

关于对市政协第十五届三次会议第133号提案的答复

访问量:

刘华委员:

您在南昌市政协第十五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大南昌科技创新能力,助力南昌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已收悉。市科技局是本次提案的承办单位,感谢您对我市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我局加大科技创新能力情况向您汇报如下:

一、科技创新工作情况

(一)科技创新部署更加优化。贯彻落实创新江西建设工作任务,出台《南昌市全面建设创新江西行动方案》《南昌市在全面建设创新江西中充分彰显省会担当2022年工作台账》等文件。区域创新布局持续完善,“一廊一区一岛三城”建设蹄疾步稳。创新型县(区)、乡镇建设高效推进,全市3个县区创新能力排名全省前10,其中:青山湖区排名全省第1,连续三年我市所属县区排名第1

(二)研发经费投入稳步增长。把研发费用作为企业申报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的硬性条件,实施科技企业研发投入清零行动。2021年,我市研发投入总量128.16亿元,同比增长14.66%,占全省总量的25.52%;研发投入强度1.93%,高于全省平均0.23个百分点,全省排名较上年上升1位。

(三)企业培育工作“量质”双升。大力开展企业培育工作,组织开展“线上”+“线下”政策宣讲和高企培育培训工作,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梯次培育机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2707家,高企总数预计达到1944家,独角兽、瞪羚企业达到156家。

(四)平台载体建设持续加快。实施推动年营收3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年营收3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89.68%。新增省级省技术创新中心6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0家、市级重点实验室22家。铜产业、中医药产业、航空产业、汽车产业等科技创新联合体陆续揭牌成立。

(五)成果转移转化更加高效。南昌科技广场组织开展了各类科技创新活动103场,促成47项技术成果落地南昌。印发并实施《南昌市南昌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补助暂行办法》,兑现补助资金667.20万元,全市共完成技术合同认定登记4619项,技术合同成交额135.5亿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40.9%26.7%。全省首家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落地南昌,培育150名技术经纪人;完成154项科技成果登记推荐工作,同比增长55.6%;全面开展市校战略合作工作,市政府与南昌大学等7所驻昌高校签订《南昌市市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梳理了53个具体合作项目。

(六)科技人才工作持续推进。大力实施科技人才计划,全力推进省“双千计划”,推荐申报自然科学类项目197项,通过答辩并入闱考察环节40项,创历史最好成绩。组织推荐上报各类国家重大人才计划29项,入选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4项、省高层次和急需紧缺海外人才引进计划3项,推荐申报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6个。37个人才和团队项目入选2022年南昌市“双百计划”,其中,个人项目13项、团队项目24项。

(七)创新创业氛围日趋浓厚。成功举办第十一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江西赛区)暨第七届“洪城之星”创新创业大赛,22家企业获得江西赛区奖项,推荐20家企业参加全国赛,其中,8家企业荣获全国赛优秀企业奖,1家企业获得“创新创业50强”称号。顺利承办全省科技活动周活动,开展了“下县区、走园区、进厂区”科技政策宣讲活动和“科技战疫 科普强国”科普讲解大赛,1名选手获得省科普讲解大赛二等奖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政务服务31项调整为23。持续做好科技金融服务,“洪城科贷通”风险资金池由3000万元扩大到5500万元,全年为136家企业发放贷款4.1亿元,科贷通风险补偿金放大倍数居全省首位,为44家企业提供科技保险补贴金额356万元。

二、下一步打算

针对您提的“通过课题的带动南昌科技创新力量,提升南昌核心竞争力”的建议,在2019年,我市出台了《南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昌市高新技术企业量质“双提升”行动方案的通知》(洪府厅发〔201971号),明确了“支持企业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对企业作为第一承担单位获批立项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科技项目,分年度按国拨经费的10%给予配套资金支持,每个项目每年最高不超过100万元”。但是迄今为止,全市没有暂无企业作为第一承担单位获批立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科技项目。针对这种情况,我局拟从以下两方面找到突破口:

(一)挖掘重点项目。深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摸排了解我市掌握的前沿领先技术,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及其他组织建立优势互补、分工明确、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按照市场机制联合组建创新联合体等,协同推进研究开发与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科技创新攻关合力,争取国家课题申报成功几率。落实我市相关政策,对企业承担国家重大专项重点支持。

(二)科技体制改革。紧跟设立中央科技委员会和重组科技部步伐,实现我市科技行政管理机构改革,加强市委对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全面领导和强化对科技工作的顶层设计,增强科技工作协调性和部门的权威性,集中资源解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实现国家课题申报重大突破。

扫码浏览